现在的台南已经不再只是有传统小吃代表的历史古都,在观光起飞以后变得更多彩多姿。
从24小时都能出现让观光客排得天荒地老的各种美食就能感觉得出来这种转变,
凌晨排队的寿奶茶、白天排队的彩色元气果汁、或是深夜人气鼎盛的阿明猪心等等,
姑且不论你喜不喜欢这个排队文化,但不管白天或黑夜这个城市总是有新的话题在发生,
记得前阵子各家新闻争相报导的这摊,不管营业方式或名字都让我颇有印象,
但我自己倒也不是那种这幺爱跟风跟流行的人,所以看完也就抛到脑后让它烟消云散了XD
刚好这天在台南工作的下午有空档,于是便溜达到中国城后面的环河街走走看看,
突然看到一台脚踏车的身影从身边擦身而过,才发现原来就是新闻上看到的!
一台旧铁马(约莫是我爸妈年代的那款)加一个木桶跟布旗,还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就这样卖出名号,每天会公告营业时间及地点,但多数都在下午三点整出没,
(欲前往请点此网址https://www.facebook.com/nuofuliou/确定每天出摊地点及时间)
虽然算是流动摊贩,但贩卖地点好像也是会在一处固定出现一段时间,卖的量倒是不多,
(大概是在这个视角的位置,斜对面刚好是逐鹿碳火烧肉,这边停车还挺方便)
这阵子听说都在中国城后面的环河街出没,基本上时间还未到就已经排了一串人龙了!
听说假日会排比较多人,準备的量也会稍多些,不过再多也了不起六、七十个人份而已,
『每个人限购2碗』应该是目前的唯一规定吧!这天虽然是冬天,不过午后阳光刺眼得很,
我蛮意外的是,『排队』这件事我以为都是年轻人才有兴趣,想不到队伍中老老少少,
有观光客来的、在地人也有第一次来的,而像我路过被吸引前来观望的更是不在少数。
如果说这是噱头,从新闻上面看感觉是这样,但今天偶遇亲临现场,似乎又不是这幺回事。
这位年轻人比我想像是更亲切的老闆,会说点台语,大部份是国语,跟客人有说有笑,
除了米糕一味没有别的,传承的是向阿嬷学来的古早味食谱,坚持流动摊贩这条路,
我是完全在排队队伍里的,因为我只是想拍完照就离去了,毕竟只是觉得新鲜有趣,
后来刚好跟买完坐在旁边的一个妹妹聊了几句,原来她是三两天就会来买的常客,
对她来说,喜欢的是这样限量的味道;后来旁边的两个姐姐听到我们在聊天就一起加入,
原来一个是台北人一个人是台中人,对她们来说,吃到的是阿嬷那个年代的古早味手艺,
于是四个陌生人不知道为何便突然坐在这运河边聊了起来,聊着台南大街小巷的美食,
还有台南在地的一些事,突然感觉以前的路边摊贩不也是这样,总是人群集聚之处,
而前来探访美味跟寻求温饱的人们,便因为这样一份小吃有了交集跟缘份。
流动摊贩除了方便以外,似乎在不知不觉间,人们因为少了桌子的隔阂距离也拉近了哩!
原本只是路过拍拍照的我,其实也没有可能买到,因为我根本没有跟着排队啊!
结果只是跟姐姐们聊天,她们就顺口问了我一句要不要吃看看(难道是我看起来太像流浪汉)
最后直接把整碗给我XD,我才会知道这糯夫米糕是什幺味道(不好意思还是给了几个铜板)
一碗50元有人觉得不便宜,但其实米糕一般不都一碗25到30元却都小小碗量而已,
所以这样一碗五十元铜板虽不算便宜但也不是天价,小吃本来就一直是吃巧吃不饱XD
而其实当老铁马上的木筒才一打开就已经能闻得到浓厚的麻油香加淡淡米酒味,
装碗端到眼前时味道依旧不散,糯米的软Q口感又稍偏湿一些,里面有几块猪软骨肉,
跟我们家作法不同,我阿母喜欢加姜进去但不放米酒,而糯夫这碗就没有姜的辛香味了,
各有各自特色之处,但味道害不赖,只是我喜欢糯米的口感不要这幺湿濡的话会更好!
我没有特别把猪软骨挖出来拍是因为这不是我买的,总不好意思跟别人要求太多。
(后来看网友分享才知道,这是属于学甲人老一辈常常做的米糕,原来各有不同)
不管你喜欢与否,至少糯夫米糕是能让人感觉是相当用心在做这件事,不至于惊为天人,
但我喜欢这碗米糕所带来的体验,还有年轻老闆的诚恳,让我想到当年的慕红豆。
『无论如何,人生不能无趣,做一些感动人的事吧』大概都是身体力行同样的想法吧!
(欲前往请点此网址https://www.facebook.com/nuofuliou/确定每天出摊地点及时间)
环河街这边近台南运河,不过倒是没有太多会吸引观光客的特点,假日也相当安静,
但除了糯夫米糕在这以外,同条路上还有两摊香肠摊也是颇有人气的老摊位,
毕竟台南现在算是观光城市,往市中心去总是容易陷在人潮车阵中心情烦躁,
倒不如可以来这带走走晃晃,街道很有属于老台南的静谧氛围,也比较缓慢一些。
◎地址:台南市中西区环河街92号(逐鹿斜对面运河
◎消费提醒:请查询『糯夫米糕』粉丝团确定当日出摊地点及时间
======================================================
[更多即时美味及电影讯息请加]
@橘子狗爱吃糖@
也可以宣传你的粉丝专页